文化

走近“东方微笑”③|乙弗氏:失落的皇后

来源: 新天水2025-01-03 10:13:19

走近“东方微笑”③|乙弗氏:失落的皇后

来源: 新天水2025-01-03 10:13:19


公元540年春天,料峭寒风中屹立的陇山大阪,依然处在冰雪之中。长安皇城派出的中常侍曹宠,顾不得关陇大道路途的寒苦危难,急切切狂奔而来。

曹宠带着西魏文帝元宝炬亲手书写的御命,他要赶往陇山西麓最大的城池——秦州;他要见到皇帝最爱的女人——乙弗氏。他在早春时节的到临,打破了秦州城的平静。

□阎海军

曹宠抵达秦州,第一时间宣读了皇帝的御命:请乙弗氏自尽。

接到命令,乙弗氏声泪俱下:“我只愿皇上活到千万岁,天下太平,虽死而无恨!”随后钻入卧榻,用被子捂住身体结束了生命。

上层世界的悲恸,很快传遍了秦州全城。

01


身世

乙弗氏是西魏文帝元宝炬的皇后,也是元宝炬的表妹。

这是典型的近亲结婚。

乙弗氏的先祖,是晋代依附于鲜卑西部大人拓跋氏的鲜卑乙弗氏之一部,由今华北北部地区南移入塞,徒居于武威郡等地,与凉州的吐谷浑慕容家族关系密切。

东晋孝武帝太元二十年(395年),鲜卑乙弗部落遭到河西鲜卑大都统秃发乌孤的攻击,西迁到今青海湖湖畔,成为环湖地区早期居民之一。乙弗人落脚青海后,与当地的原住民——鲜卑和羌人关系融洽,逐步融合为一个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部落民族联合体,史称“卑禾虏”。又因鲜卑语称其首领为“乌地延”,汉译为“勿敌”,《北史》称作“乙弗勿敌国”,其首领被称为“青海王”。

义熙十二年(416年),北凉王沮渠蒙逊率大军到达青海湖滨,迫使乙弗勿敌国降附北凉。十四年(418年),在东邻西秦的压力下,乙弗乌地延率户十万降西秦,成为西秦王国属部。乌地延被授为“建义将军”,死后其子他子继为首领。后来,勿敌国分裂为二;他子率5000户东移于西秦西平郡内;其余由族人提孤率领脱离西秦控制,游牧于环湖山区。

刘宋元嘉六年(429年)正月,北凉打败西秦,占领湟水流域,西平境内乙弗国人归附北凉。不久,吐谷浑渡过黄河占领环湖地区,提孤所部乙弗人降归吐谷浑。接着,吐谷浑又占领西平,他子所率乙弗国人也降于吐谷浑,乙弗勿敌国宣告解体。

自从成长于陇西的董卓翻越陇山,入驻中原“挟天子以令诸侯”搞垮东汉王朝后,中国陷入了持续动荡:三国鼎立,战火绵延50年;司马氏师承曹魏以晋代魏,好不容易终结了乱局,然后,永嘉之乱再度打破宁静,让中国陷入了十六国割据的大混乱时期。

这时候,北部草原大漠的拓跋氏一步步崛起。

公元386 年,道武帝拓跋珪定都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建立代国。398年,正式定国号为“魏”,史称“北魏”。同年七月,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称帝。随后,拓跋政权步步为营、南征北战,逐步剪灭了其他四个胡人政权,整个华北地区归于北魏旗下,实现一统。自西晋末年以来历时135年的十六国时期结束。

攻灭北凉是北魏实现华北统一的最后一战,这一年是公元439年。

这一年,凉州归降,乙弗氏的高祖父乙弗莫瑰带领全部族人归顺北魏,被任命为定州刺史,封爵西平公。从乙弗莫瑰以后,他们家族连续子孙三代娶北魏公主为妻,而乙弗莫瑰家的女子也大多成为王妃,在北魏朝廷很受尊重。乙弗氏的父亲乙弗瑗,官至仪同三司、兖州刺史。乙弗氏的母亲淮阳长公主元氏,是北魏孝文帝元宏第四女。

人类的联盟,没有任何协议能超越姻亲纽带。

利用姻亲关系,可以化解杀伐、可以阻止吞并、可以消弭仇恨。

有史以来,政治联姻从未间断。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通过婚姻纽带维系政治联盟、解决危机争端的案例不胜枚举。在中华民族的历史生成中,姻亲是促进族群融合的实质内容。

02


出嫁

北魏迁都平城将近一百年时,新上位的国君孝文帝决定再度迁都。

此时,整个华北地区均已收入北魏囊中,长安和洛阳两大古都都是可以选择的地方。最终,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这个决定,多半是为了攻打南朝的便利而做出的。

迁都,是在作战的过程中实现的,这很好地阻止了朝中反对迁都者的阻止。

这一年是公元493年。

迁都洛阳、改拓跋姓氏为元,孝文帝极力推动汉化。对于孝文帝迁都洛阳,有人认为他拥抱了更先进的汉文明。当然,也有人说他的迁都之举削弱了拓跋族的凝聚力,直接导致了北魏政权很快来临的灭亡。

这位将北魏都城从山西平城迁到洛阳的孝文帝,正是乙弗氏的外祖父。

公元510年,乙弗氏出生。儒家思想统治的封建国度,所有的女人只是男权的附庸,他们根本不配有名字,即便贵为皇帝的外孙女,也没能获得一个像样的名字。

平民的女儿,为出嫁而生;贵族的女儿,似乎只是为联姻而生的。

在中国王朝的所有官府门第中,每一个家庭的每一个孩子来到世上,都比普通人家的孩子多了更多的使命。生男孩,一定要夺权,生女孩,一定要联姻。

在汉文明深度浸淫的洛阳都城里,乙弗氏在官宦之家快乐地成长着,她一天天出脱得端庄得体、面容姣好,但是她很少说话,也很少微笑。她父母觉得很奇怪,便对亲戚们说:“养女儿有什么关系?如果像这个,实在胜于生男孩。”

乙弗瑗深知权力的重要性,他的祖先从辽北到西北,再由西北而中原,这曲折而漫长的求索过程给了他无尽的启示。靠近皇权是保全安乐最捷径的通途。与淮阳长公主的婚姻,确保了乙弗瑗仕途的一帆风顺。不幸的是,孝文帝的皇位只运行到33岁时就戛然而止了。

北魏的最高权力由宣武帝元恪接续,尽管乙弗瑗身为皇亲国戚的地位并没有受到影响,但是,他想精进一步,为整个家族的荣耀加装一把更加管用的安全锁,女儿乙弗氏成了他最后的砝码。

乙弗氏长到十二三岁的时候,乙弗瑗应该开始考虑女儿的婚嫁对象了。他环顾朝堂,其时,最有权势的人是小舅子宣武帝的儿子元诩,他早在公元515年已经登基做了孝明帝。或许,有种种原因,阻挠了乙弗瑗将女儿送入元诩的后宫。

女儿不能嫁给皇帝,也一定要嫁给皇亲。

公元525年,乙弗氏被父亲嫁给了表兄元宝炬。

这似乎是一桩凶险的婚姻。

元宝炬是孝文帝三子京兆王元愉的儿子。元愉在公元497年获封京兆王,而兄长元恪于公元499年顺利当上了宣武帝。元愉不满现状于公元508年八月在冀州起兵谋逆,自称皇帝,但很快兵败,被押送回京师的途中死掉了。老子死了,儿子得受牵连,元宝炬兄弟全部被关了起了。比起历史上的诸多谋反案,元宝炬真的太幸运了,他居然没被叔叔——宣武帝元恪杀头。

宣武帝元恪和父亲一样,也是33岁驾崩。

接替宣武帝元恪的孝明帝元诩更加宽宏大量,他上台后,直接将元宝炬兄弟从关押的寺庙里放了出来。随后,还任命元宝炬为直阁将军。这可能和孝明帝仁慈的本性有关,也可能和他深度信佛有关。

孝明帝元诩幼年登基,母亲胡太后专权乱政,令他很不爽。当时,胡太后有许多宠爱的男人,元诩和元宝炬秘密商量打算除掉他们,但事情败露,元宝炬被免职。可见,元宝炬深得元诩信任。

528年,元宝炬被封为邵县侯。这一年,元诩与母亲胡太后的斗争陷入白热化。元诩下密旨给晋阳军阀尔朱荣,让他进京勤王。但是,密诏外泄,胡太后大怒,元诩被母亲毒杀,时年只有十九岁。

伴随这次斗争,天下大乱。北魏王朝的气数也在这一年散失殆尽。在风云跌宕的乱局中,元宝炬的才能日益凸显。

将女儿许配给元宝炬,乙弗瑗的眼光并不差。

03


晋升皇后

乙弗氏嫁给元宝炬,只享受了三年的太平日子,她憧憬的未来紧接着就被战乱击碎了。危局出现的时候,皇亲国戚比普通百姓面临着更大的恐惧。

胡太后的擅权专政,激起了民间起义、激起了六镇之乱。民间百姓慌于生计反叛朝廷,六镇军民眼见皇族在洛阳醉生梦死,不管不顾边军的生计前途,便也心生怨恨。反抗的怒火在不断向洛阳燃烧。

孝明帝被母亲毒死后,北魏政权陷入了国君羸弱的混乱境地,任由军阀展开了毫无正义和方向的混战。元钊、元子攸、元晔三人先后被军阀立为傀儡皇帝,被任意摆布。

最终,高欢赢得了胜局。他暂时打退各类军阀,有了靠近洛阳皇朝并左右政局的权力。

公元532年,逃隐民间的皇族子侄元修突然接到了好友王思政来访的信息,这令他极度紧张。与王思政一道前来的还有朝廷重臣斛斯椿。来者说要请他出山当皇帝,元修紧张地反问王思政:“你不会是把我出卖了吧?”

元修不肯就范。

高欢无奈,只得亲自去请。

高欢见到元修时声泪俱下地假装赤诚,元修信以为真,赶回洛阳登基做了皇帝,史称孝武帝。

元修是广平文穆王元怀第三子。元怀与宣武帝元恪同母,与谋反宣武帝的那位元渝都是亲兄弟。

高欢本来想立元悦为帝,元悦是元恪的弟弟,是元修的叔叔。但是史书说这事情大臣不同意,高欢只能找到元修。

史载“元修遍体有鳞文,好武术,性格强硬胆大,为人无礼。”

可能乱世大臣都觉得需要一位强硬的君王,才能带领国家走出混乱。总之,是混乱局势让这位粗勇“无礼”之徒捡了个漏。

历史让高欢胜出了,高欢想把元修牢牢把握在自己手里,他让元修登基后尽快娶了自己的长女高氏,并立为永熙皇后。不过,元修并不喜欢这位高皇后,两人婚后毫无感情。元修选择了与三位堂姊妹乱伦姘居,且都封为公主,他们分别是:平原公主元明月(京兆王元愉之女)、安德公主(清河王元怿之女)、公主元蒺藜。三位公主中,元修最爱元明月。元修在宫廷设宴时,让各位侍女吟咏诗篇,有的人就投其所好吟咏鲍照的乐府诗句:“朱门九重门九闺,愿逐明月入君怀。”

孝武帝元修即位后,元宝炬被任命为太尉、加侍中。紧接着,又晋位为太保、开府、尚书令。我们不得而知,是元宝炬真的才华出众还是出于元明月的裙带关系,反正元宝炬深得元修的信任。

孝武帝永熙三年(534年),孝武帝和高欢的矛盾升级,对抗公开化。

高欢带兵从晋阳南下意欲控制元修,元修率一部分兵众,带着明月公主和明月公主的亲哥哥元宝炬等向西逃往关中,公主元蒺藜得知元修出走扔下了自己便上吊自杀。

元修任命元宝炬为中军四面大都督,乙弗氏只能跟着丈夫,展开颠沛流离、危机四伏的军旅生活。

高欢赶到南方时,得知孝武帝元修已经逃离,他便一路狂追,追到潼关时,元修已经与野心勃勃坐拥关中的宇文泰接上了头。

宇文泰见到孝武帝元修时,摘下帽子哭着请罪:“微臣不能遏制强寇,以致使陛下西迁。请把我囚禁起来,由司败定罪,以执行刑法。”

元修说:“你的忠诚节操,朝野皆知。我因为不能施行德政,枉居帝位,招致寇乱。今日相见,深感惭愧。责任在我,无须请罪。”

两人的戏演得逼真动人。

高欢返回洛阳,另立清河王的儿子元善见为帝,迁都到邺城,是为东魏;宇文泰拥护孝武帝元修定都长安,称为西魏。

北魏从此分裂为东西两国。

元修逃到关中后,又任命元宝炬为太宰、录尚书事。

从洛阳到关中,元修只是从鸡窝挪到了鸭窝。他依然要受制于宇文泰的操弄。尽管元修崇尚武力,但是历史没有机会让他拥有兵甲。

起初,宇文泰需要一位更有正统性的“皇帝”为他所用,得知孝武帝元修西来,他是真心拥护的。但元修来到关中,两人真正相处时,元修火爆的性格,并不是一位称职的傀儡皇帝,这让令宇文泰意识到了重重压力。

宇文泰以元修淫及从姊妹有伤大雅为由,动员元氏诸王把明月骗出来杀掉了。杀死明月的诸王中,不知道是不是有元宝炬的身影,可以肯定的是,明月被人杀死时,亲哥哥元宝炬显然没有出手相救。这人伦的确失,实则比淫乱之伦更令人心痛。

元修因明月被害而恼羞成怒,他整日狂躁不已,有时弯弓射箭,有时推倒桌子。元修与宇文泰君臣之间的矛盾也由此浮出水面。

一夜,元修饮酒,酒中有鸩毒,中毒而亡,时年只有二十五岁。

北魏宣武帝和孝明帝时,有民谣说:“狐非狐,貉非貉,焦梨狗子咬断索。”有见识的人认为索指北魏原来头发梳成辫子。焦梨狗子指宇文泰,俗称为黑獭啊!

记载这段民谣,可见史官对北魏的覆亡很是忧心。

元修去世,宇文泰带领公卿大臣劝元宝炬继位,元宝炬推让了三次最后还是答应了。

公元535年正月初一,元宝炬在长安城西即位,为西魏文帝,改年号为大统。初二,晋封宇文泰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大行台,改封为安定郡公。初八,立王妃乙弗氏为皇后,立皇子元钦为皇太子。

几多颠沛、几度流离,乙弗氏意外地获得了皇后尊位。

04


柔然兴兵

过去十年,国家几乎一直处在动荡中,乙弗氏跟着元宝炬受尽了苦头。

公元535年,是元宝炬人生的巅峰时段,也是乙弗氏的高光时刻。被册封为皇后,似乎为乙弗氏开启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生轨道,然而,正是这个名号,为她的人生埋下了悲剧的伏笔。

乙弗氏生性节俭,过惯了简单日子,她当了皇后以后,依然只吃一般蔬菜粮食,穿旧衣服。皇室为她筹备的珍珠美玉、绫罗绸缎她基本上从不穿戴。史书说乙弗氏为人仁慈,宽宏大量,毫无嫉妒之心,因而皇帝更加看重她。

元宝炬除了乙弗氏生的两个孩子,还有七个儿子、七个女儿,这些孩子都非一两个女人所生。元宝炬早在当皇帝前,就已经有很多女人了。

女人天生妒忌心强,乙弗氏不为皇帝元宝炬的众多女人争风吃醋,或许是因为她看透了男人的本性,也或许是她真的通透豁达不想卷入宫斗。 

北魏灭亡,魏分东西,华北的统一再次破灭。

这个结局,令周边政权格外开心。乱世不论自保还是图强,每个政权都不希望出现比自己更强大的政权。对于北魏的分裂,最开心的人,莫过于与北魏结下梁子的柔然。

东西魏刚刚分裂,两家都想继承北魏正统,两家都恨不得快速灭掉对方。这是东西魏两家立国面临的主要矛盾。

宇文泰和高欢对垒互殴,柔然在北方有了坐收渔翁之利的条件。为了减轻北边的边患,宇文泰和高欢都向柔然的头目阿那瓌示好。

阿那瓌曾是北魏为了分化柔然,培植豢养的亲魏势力,如今风水轮流转,成了两魏的座上宾。

柔然,是东胡族的后代子孙,姓郁久闾氏。

拓跋魏为了贬低他们缺乏智商,将其比作虫子,令国人称他们为蠕蠕。与北魏交恶的南朝国家又称柔然为茹茹。不同的称谓代表了不同的感情立场。

《魏书》载:在神元帝末年,有人在东胡抢劫马匹时抓到一个奴隶,头发只齐眉毛那么长,不知道自己的姓名,主人就给他取名叫木骨闾。“木骨闾”就是头秃的意思。木骨闾与郁久闾声音相近,所以他的子孙就以郁久闾作为姓氏。木骨闾成年后,被免去奴隶身份而充当骑卒。穆帝时,他因为行军误期而犯了斩首之罪,就逃到沙漠上的奚谷谷之间藏匿起来,聚合逃亡者共一百余人,依附于纥突邻部。木骨闾死后,其子车鹿会十分雄伟强健,开始形成自己的部族,自号为柔然。

柔然是继匈奴、鲜卑之后崛起于草原的强大政权。

拓跋氏在漠南崛起并吞并华北地区之后,与不时垂涎南部农耕区域物产的柔然成了仇敌。

北魏正光初年,也就是公元520年,柔然的可汗大位归于阿那瓌。但是他即位仅有十天,族兄大臣示发就带着数万人攻打阿那瓌,阿那瓌战败,带领他的弟弟乙居伐往南投奔北魏。阿那瓌的母亲和两个弟弟不久就被示发杀死了。

同年九月,魏孝明帝接纳了阿那瓌,安置于燕然馆,封为朔方郡公、蠕蠕王。“闻有匈奴主,杂骑起尘埃,列观长平坂,驱马渭桥来。”杂曲歌辞“阿那瓌”这样描写他在洛阳的权势。

同年十二月,阿那瓌想回去当君主。孝明帝下令朝议此事,大臣们意见不一。时任宰相元叉与明帝母亲胡太后有染,权倾朝野。阿那瓌用一百斤黄金贿赂元叉,获准回到北方。临行,皇帝赐给阿那瓌吃穿用度的各类物资达几十种。

阿那瓌投奔北魏之后,他的堂兄大臣婆罗门率领数万人打败示发,示发兵败身死。于是婆罗门成为国主。

孝明帝为了推动阿那瓌回国做君主,派遣使者晓喻婆罗门,劝他迎接阿那瓌并恢复其王位。婆罗门不太愿意,魏国使者威逼利诱,婆罗门便派人率兵二千人迎接阿那瓌归位。

使者回到阿那瓌暂居的魏国边境怀朔镇,阿那瓌听完汇报后顾虑重重不敢北进,又想回到洛阳。恰在这时,婆罗门遭到高车族追打,他被迫率领十个部落逃到凉州归降大魏。于是,阿那瓌顺利就位称主。

随后,柔然另一个挑头的人俟匿伐也来投奔怀朔镇,俟匿伐是阿那瓌的哥哥,他一再声称柔然希望北魏派兵,送阿那瓌归国。

为了抗衡日益强盛的高车国,魏国朝议商定,把阿那瓌安置于怀朔镇北边的吐若奚泉,把婆罗门安置在居延海附近的故西海郡。不久,婆罗门与他的部众图谋反叛投奔嚈哒国,被北魏打败擒获押回洛阳。婆罗门后来客死于洛阳城南四夷馆之一的燕然馆。

公元523年,草原部落遇到大饥荒,阿那瓌就带着族人像匈奴一样越过长城进入北魏边塞大肆抢掠,北魏派兵攻打,没有追到阿那瓌,只好撤回。

那位风流成性的胡太后和元叉几个糟糕的亲信把朝政搞得乌烟瘴气,六镇军民因自身待遇降低而淤积的怒火找到了爆发的突破口,起义爆发了。

为了镇压起义,北魏政权求助于阿那瓌。公元525年春,阿那瓌受明帝诏命,率领十万之众,征讨破六韩拔陵,一路打得破六韩拔陵落花流水。

北魏重赏阿那瓌。

曾经寄“魏”篱下的阿那瓌,现在更加扬眉吐气了。

眼看着北魏分裂,阿那瓌兴奋到了极点。他周旋于两魏之间,尽享便利。

一开始,阿那瓌选择站在西魏一边,因为孝武帝元修在洛阳执政的时候,就与阿那瓌关系良好。当时,元修曾计划把范阳王元诲的女儿琅琊公主嫁给阿那瓌的长子,这桩婚事正在操办的过程中,元修和高欢发生了内讧,元修西奔关中长安,不过一年就被宇文泰害死了,婚事只能作罢。

继承孝武帝帝位的西魏文帝一上台,就把孝武帝时的舍人元翌的女儿封为化政公主,嫁给了阿那瓌的兄弟塔寒,算是延续和继承了孝武帝元修对柔外交政策。阿那瓌所熟悉的北魏官员(如元孚等),也在西魏朝廷任职。所以,在阿那瓌看来,西魏继承了洛阳朝廷的正统。

投桃报李,西魏不时送给柔然金帛美物,以巩固双边关系。同时,还决定提亲柔然公主做皇后。

迎娶柔然公主,实现与柔然的政治联姻,可以稳固西魏的北方局势,以便腾出精力集中优势打击东魏。用和亲手段化敌为友,是促进区域和平的外交老办法了。

这是宇文泰的计划,也是元宝炬认可的谋略。

05


落脚秦州

定都长安,乙弗氏跟随丈夫元宝炬有了安稳的日子。尽管战火和危险依然没有消停,但战火和危险都在长安之外的区域,四塞护佑的关中之地显然比洛阳时期可靠了许多。

尤其元宝炬登基做了皇帝以后,乙弗氏一夜之间晋升为皇后,有了更加安逸自如的生活状态。

一天夜晚,元宝炬来到乙弗氏寝殿过夜时透露了一个信息:他要迎娶柔然公主。

这个信息如同五雷轰顶。

十来年,乙弗氏很少为丈夫和女人的事争风吃醋,但元宝炬若有所思的几句话,打破了乙弗氏内心的平静。

根据西魏朝廷最近两年的动向,乙弗氏知道了迎娶柔然公主的利害关系。

西魏大统三年,也就是公元537年。阿那瓌决定将自己的大女儿嫁给西魏皇帝元宝炬。

不久,柔然公主真的来了。

公主的陪嫁队伍浩浩荡荡:车七百乘,马万匹,骆驼千头。阿那瓌倾其所有地为大女儿置办了嫁妆。

为了表达迎娶公主的隆美盛情,西魏也派出了庞大的迎亲队伍,两支队伍在寒冬腊月凄风凌冽的黑盐池(今宁夏盐池)会合。

按照礼仪,之后的行程要配备西魏皇家的“卤簿文物”。按照中原王朝的惯例,柔然公主的行止动静,都要面朝正南方向,不仅帐篷要南向开门,接见臣下也要南向而坐。

西魏迎亲官员要求公主从此改变方向,以南向为正。

公主回答说:在见到魏皇帝之前,我还是柔然的女儿,魏朝诸臣不妨向南,我还是向东吧。

柔然以及其他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传统,一直是以东方为正的,他们认为太阳升起的地方在东方,所以帐篷朝东开门,尊者东向而坐。其实拓跋鲜卑没有汉化以前也是以东方为正的。

被迎娶的柔然公主只有十四岁。关于她和西魏迎亲官员的对话,估计是史官的嫁接,原话不一定真的出自公主。她的言行更多体现的是柔然官方的态度。涉世未深、语言不通,可以想见,一个十四岁的女孩连自身的命运都无法改变,她刻意坚持民族传统又有多大的意义呢?

西魏用最隆重的礼仪,将柔然公主迎进入了长安的皇宫。

公元538年二月。元宝炬下达命令,废除乙弗氏的皇后位。

离开寝宫的时候,乙弗氏很难过。或许,她不眷恋皇宫,她不留恋皇后的地位,但种种针对她的伤害,令她充满委屈。

一切都变了,曾经的海誓山盟,在这个时刻,全部付水东流了。皇帝变得冷漠、无情,好像换成了另一个人。

“他是为了国家,为了朝政,他不得不冷漠,不得不无情,他有他的难处,我得理解他。”乙弗氏不得不一遍遍默念着,一次次说服着自己,搬进了城外的寺庙。

乙弗氏努力让自己相信自己的意念:皇帝依然是爱我的。

一月后,侍女从寺外听到消息:元宝炬立柔然阿拉瓌的女儿郁久闾氏为悼皇后。

乙弗氏听到消息后,绝望地削去了青丝。

她要彻底地告别过去。

西魏立国,所占地盘与秦国吞并六国前的疆域基本重合,也就是今天陕甘宁区域。新生的国家可谓四面楚歌,东有东魏高欢、北有草原柔然、西有吐谷浑和诸羌、南有南朝。

元宝炬贵为西魏国君,但他深知政权存亡全部系于宇文泰的军事行动。孝武帝元修的死状一直在元宝炬心中横陈。要让自己的皇命安全、君位延绵,必须要和宇文泰搞好关系。他当上皇帝之后,让自己的皇族成员不断与宇文泰家族成婚,以拉近关系。

政治集团关于婚姻纽带的缔结,全是为了促使联盟的牢靠。元宝炬与宇文泰互相成就,互相防备,归根结底成了利益共同体,他们绑在一起,成了一条船上的蚂蚱。

政权内部的稳固,需要与宇文泰这个权臣建立姻亲关系,政权外部的安全,依然需要通过姻亲结构笼络出联盟关系。废掉乙弗氏,迎立柔然公主为皇后,是宇文泰提出的,也是自己认为可行的办法。

对于乙弗氏这位陪伴了自己十多年的女人,元宝炬还是心有不舍。

但形势比人强,人在江湖走,身不由己。一边是皇权国运,一边是儿女情长,元宝炬更贪恋前者。

深居简出,削发为尼,乙弗氏开始了单调而沉闷的幽居。对于一位熟读诗书,接受了良好教育,缺乏心机的女人而言,寺院的生活清寂而简单,倒非常符合她的要求。

乙弗氏已经想好了未来,她暗下决心,一定要做好自持,摈除愤怨,在寺庙里终老一世。

然后,乙弗氏的愿望再次受到冲击。

突然,皇宫来人,要求乙弗氏离开长安。

紧接着,儿子元戊也来了。元戊已经接替弟弟,成了秦州刺史,他要带着母亲一起去秦州上任。

《周书》记载:大统二年后,元宝炬之子宜都王元式为秦州刺史,以黄门侍郎苏亮为司马。元宝炬对苏亮道:“黄门侍郎岂可为秦州司马,直以朕爱子出蕃,故以心腹相委,勿以为恨。”临辞,赐以御马。大统七年,苏亮复为黄门郎,加骠骑将军。

显然,为了让乙弗氏有个好去处,元宝炬专门更换了秦州刺史。

史书说,尽管乙弗氏已经出家了,但是柔然皇后依然不满她居住在长安,她担心皇帝和乙弗氏藕断丝连,要求将乙弗氏发派到别处去。

这种妒嫉,真的完全是一个十四岁的女人产生的吗?

我们知道,陪同柔然公主来到西魏的嫁妆除了物资,还有一个团队。团队的任务就是监督西魏皇帝给予公主专房之权,让公主尽快生出皇帝的孩子,而且生得越多越好。只有这样,和亲的目的才能达到。他们的任务是国家任务。所以,对于乙弗氏的仇恨,不见得全部来自柔然公主,或许,还有这个团队的“国家级仇恨”。

像离开洛阳一样,乙弗氏带着对未来的未知,离开了长安。好在这一次,她有爱子元戊的陪伴。

人喧马嘶,乙弗氏的驾乘浩浩荡荡跨越陇坂,来到了秦州。

06


噩耗突来

乙弗氏别居秦州,一晃两年过去了。

秦州是一座静卧于西秦岭和陇山夹角处的锦绣小城,这里有四季分明的气候,有胡戎氐羌杂居形成的多元文化,乙弗氏渐渐适应了这里远离权利中心特有的清幽和安宁。

在中原文化中,将自己委身于自己选定的男人,为他生养更多的孩子,尤其是男孩子,然后努力做贤妻良母,是一个女人毕生的最大追求。缺乏野心的乙弗氏多多少少也在训导自己成为那样的女人。

嫁给元宝炬以来,乙弗氏一直在努力生育。从525年成婚,到538年被迫分开,乙弗氏一共为元宝炬生了十二个孩子,但是她的孩子大多数夭亡,只有元钦和元戊两个儿子长大成人。

几乎每年都怀有身孕,乙弗氏经历的痛苦和折磨,是不言而喻的。用现代人的说法,形容她是生育机器,一点都不为过。十二个孩子只养活了两个,这本是一件悲怆的事,再加上废后、离婚的打击,她的人生信念只能归于万念俱灰了。

面对多舛的运命,唯有倡导出世和万物皆空的佛教思想成了她活着的寄托。迁居秦州后,修持佛法依然是她的主要志向。

恰在她下定决心,修持佛法的时候,皇帝元宝炬又给她悄悄捎来了信息:蓄发,伺机再回皇宫。

刚刚平复的心境,无疑又被激起了一朵涟漪。

元戊陪着母亲偏居陇西,自然也希望父母能复合。

西魏与东魏的战争还在不断上演,国家的未来在哪里,民众看不到一丝希望。只有宇文泰这位军阀有着笃定的信念。向四维用武,是唯一的出路和希望。元宝炬清醒地知道,西魏的未来,只有宇文泰能够驾驭。

女儿嫁给了西魏,深入交往中,阿那瓌渐渐发现了西魏经济疲敝、国力衰弱的短板。再加上东魏不断派来使者离间,阿那瓌渐渐松动了只和西魏交好的一边倒外交策略。

公元540年春天,长安城还沉浸在节日的氛围中,柔然突然发动了军事行动,前驱部队渡过黄河,很快就抵达到夏州。柔然给西魏传来信息,出兵是因为皇帝元宝炬依然与乙弗氏有着藕断丝连的情感纠葛。

西魏文帝元宝炬听后哭笑不得:“怎么会有百万大军为一个女子而发兵呢?虽然如此,遭致这样的议论,我又有什么面目来见将帅们呢?”

元宝炬很清楚,这只是柔然勒索西魏的借口,这阴谋背后有宇文泰的手段,还有东魏高欢的离间(阿那瓌后来又将另一个女儿嫁给了高欢)。但面对举国上下一致扫视而来的目光,元宝炬只能摆出皇帝应有的尊严——唯念国家社稷,哪能儿女情长?

元宝炬狠狠心,签发了谕旨。

中常侍曹宠赶到秦州宣读了整个国家对于乙弗氏的宣判。

07


定格在麦积山的微笑

元戊听到父亲元宝炬的指令,恼羞成怒。

这位年仅15岁的青年,有着和他父亲一样耿直的脾气。孝武帝洛阳执政时期,有一次集会,元宝炬向侍中高隆之劝酒遭拒,他便殴打了高隆之。孝武帝鉴于高隆之是高欢的党羽,免掉了元宝炬的太尉之职。

元戊当着母亲的面,拔出宝剑,他恨不得立马杀了曹宠。似乎赐死母亲的人不是父亲元宝炬,而是这位太监。

乙弗氏泪眼婆娑地劝住了儿子。

元戊恶狠狠地向曹宠说,要发兵攻打长安,杀了柔然来的狐狸精。

乙弗氏泪如雨下,她只能用国家社稷劝慰儿子,并交代了后事。

冷静下来的元戊知道自己无力回天,眼睁睁看着母亲嚎啕大哭。

乙弗氏的侍女也都失声痛哭,不敢抬眼看主人。乙弗氏喊来僧人摆好了理佛器具,然后让侍女们统统出家,她亲手为她们完成剃度。让跟随自己多年的奴婢们有好的下落,是她对整个世界最后的仁慈和眷顾。

乙弗氏自尽身亡,年仅31岁。

元戊悲痛欲绝。

乙弗氏含冤自尽数月后,柔然公主也因难产而不幸罹难。

西魏和东魏的争斗还在继续,西魏和柔然之间的纠葛,也没有因为这两个女人的消亡而终止。

在元戊的主持下,西魏在距离秦州城百余里的麦积山开窟安葬乙弗皇后,号称“寂陵”。

一直以来,研究者认为,麦积山开凿于西魏时期的43号窟就是“魏后墓”。这个石窟不大,但上有屋脊、鸱尾、瓦垄,下有四根八棱柱,像一座三间四柱的小型宫殿。窟内佛像后的崖壁上有一个方形孔洞,就是乙弗氏自尽后灵柩停放的地方。

新近,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系的麦积山石窟研究所研究员夏朗云撰文推翻了这个看法。他认为,麦积山石窟133特窟才是乙弗氏的“寂陵”。理由是,乙弗氏作为皇帝宠爱的皇后,死后必然要用国葬规格安葬她。麦积山石窟当时是西魏的皇家石窟,窟容面积最大、“一堂二内”崖墓式的133窟更能体现皇家意志;另外,在135窟,有一尊石立佛,佛后刻有一个乙字,而在133窟门口,立着同样造型的泥塑立佛。夏朗云推断,135窟的石立佛应该是后人从133窟移过去的,因为纪念乙弗氏的窟龛在后世已经发生了功能转换,故而专门用泥塑招引佛替换了专属于乙弗氏的石刻招引佛,以普度众生。

史书记载,朝廷开凿麦积崖石龛安葬乙弗氏,灵柩将送入石龛时,有两朵云团先飘入龛内,过一会一团消亡另一团飘出。

夏朗云认为,麦积山133窟位于48米的高崖,麦积烟雨形成时,常有云雾缭绕在窟口。相比而言,43窟位置较低,一般不会有云烟。史书这一段尽管有些神化的描写,如果用133窟来分析,其实也有现实依据。另外,从麦积山整体看,43窟正好在山顶隋塔正下方,43窟应该是隋塔底部安放舍利子的洞窟,属于隋代建筑。

史书记载:西魏文帝建好自己陵墓后,亲手书写旨令:万年之后将文皇后配祭。

元宝炬于551年去世,时年45岁。他的儿子元钦即位,史称废帝。元钦将乙弗氏的灵柩从麦积山接回长安,与父亲元宝炬合葬在了永陵。

乙弗氏终于如愿以偿回到了丈夫身边。

在麦积山44号窟,有一尊西魏造像中最为杰出的佛像被誉为“东方蒙娜丽莎”。研究者认为这尊造像不仅是西魏泥塑佛像艺术的巅峰,也是北朝石窟造像中的至尊之作。佛像端庄典雅、体态丰韵,裙幅层叠,宛若丛花;人物颔首低眉、和蔼祥和、若有所思,民间认为这是根据魏后乙弗氏的模样雕塑的形态。

史书中的乙弗氏不苟言笑,这尊佛像的确有着似笑非笑的沉稳。

今天,任何人都无法证明这尊佛像的原型确是乙弗氏,但后世的演绎杜撰,让乙弗氏充满悲剧的一生有了具象化的人格标志。那低沉的微笑永远定格在麦积山,提醒着后人对于一种女性遭遇应有的体察。

(《陇孤:非同凡响的翻越》节选)

责任编辑:胡晓宜
编辑:刘蕾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新天水讯”的稿件,均为天水日报社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天水”,并保留“新天水”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新天水客户端(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