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维摩诘图像整理研究的开拓性成果:评王一潮《丝绸之路交融下的关陇地区北朝维摩诘图像演变研究》

来源: 新天水2025-01-06 09:52:59

维摩诘图像整理研究的开拓性成果:评王一潮《丝绸之路交融下的关陇地区北朝维摩诘图像演变研究》

来源: 新天水2025-01-06 09:52:59

□ 霍志军 鲁子翱

关陇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及黄土高原的接合部,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关陇地区成为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和中西文化交流碰撞、融合荟萃的舞台,才有了佛教艺术中的维摩诘图像在关陇地区有大量遗存。天水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王一潮所著《丝绸之路交融下的关陇地区北朝维摩诘图像演变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24年版,以下简称《维摩诘图像研究》),是近年来维摩诘图像整理研究的开拓性成果。综观全书,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首先,是首次对北朝关陇地区维摩诘图像做了全面的搜集整理。


维摩诘身份具有出世间法又不离世间法的“圣”与“俗”的双重性格,与传统儒家入世思想并不违背,因而受到中土士阶层的青睐,传播广泛,影响深远。唐代诗人王维,字摩诘,即是明证。北朝时期,关陇地区是政治、军事、经济的中心之一,先后有前秦、后秦、北魏、西魏、北周、五凉等政权建国于此。敦煌石窟、马蹄寺、炳灵寺、天梯寺、北石窟寺、水帘洞、大像山、麦积山石窟先后开凿,维摩诘图像数量十分丰富。近几十年来,学术界大多关注中原、敦煌等地区维摩诘图像的搜集及研究,而对于关陇地区维摩诘图像,却未予以足够的重视,不利于我们对中国艺术的整体把握。出于弘扬地方文化的高度责任感和对艺术的热爱,王一潮历时四年之久,深入到关陇地区的每一座石窟、出土墓葬等,进行田野考察,全面、系统地对该地区维摩诘图像进行清理,搜集各种维摩诘图像达上百幅,其中不少是从未进入公众视野的珍品。这就摸清了关陇地区维摩诘图像的“家底”,让那些深藏在民间或深山老林中的珍贵文物“活”了起来,也为他人的后续研究提供了基础性资料。从这上百幅图像中,王一潮又选出53幅精品进行深入研究,形成了这本三十余万字的《维摩诘图像研究》专著,填补了学术界的一个空白。

其次,是深入研究了关陇地区维摩诘图像的演变历程及文化内涵。


关于关陇地区维摩诘图像的演变历程及文化内涵,有许多仿佛无从切入的疑难问题,王一潮每能探幽入微,收获甚丰,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关陇地区此方面研究的滞后局面,凸显出关陇地区在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中的独特地位和影响。例如,王一潮认为,关陇地区作为丝绸之路的核心区域,历来是多元文化交融的重要场所,因而这里的维摩诘图像,带有鲜明的跨文化交融特征。对此,他不仅有宏观的整体论述,还有细致入微的比较研究。《维摩诘图像研究》对于关中、陇右、陇东三大区域的维摩诘图像,分别从内容、组合、构图、演变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剖析。这些图像表现出强烈的地方特色,同时又吸收了来自中原、西域和草原文化的艺术符号。通过对关陇地区维摩诘图像与文殊图像的对比研究,王一潮指出,“对坐”形式既承袭了常见的对话式构图,又体现了陕西一带率性、淳朴而爽朗的土俗性,表现出对佛教加以地方化改造的艺术特征。这一结论深中肯綮,颇为圆通,有令人眼前一亮之感。

王一潮还聚焦于维摩诘图像组合形式的类型、分期与演变的研究,认为关陇地区维摩诘图像侧重表现“分会”的问疾、会客、辩法的综合特征,在艺术风格上体现出不同文化的相互交融,展示了关陇地方民众对外来文化的再创造。如炳灵寺第169窟的维摩诘图像,在造像形式上具有犍陀罗艺术风格的三尊造像元素,“在西域的犍陀罗和中亚地区发现了相似的样式,作为常见的起居方式,侧卧姿态流行于广大的西域地区”。这种融合中原、西域与草原文化的艺术风格,使得关陇地区的维摩诘图像,成为研究丝绸之路多元文化交融的极好素材。从而为我们审视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案例,是颇具创新性的学术观点。

《维摩诘图像研究》具有宏阔的学术视野,不仅仅把维摩诘图像作为一种图像文献来看待,而是将其视作文化之载体,深入发掘其背后折射出的异常厚重的文化内涵。首先,维摩诘图像扮演着丝绸之路上文化交流的角色。通过这些图像,后人能够了解过去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佛教思想如何与地方文化融合。其次,维摩诘图像不仅是视觉艺术作品,它们还承载着文化和历史的记忆,从中可以窥探到广袤的关陇乡土社会普通民众的心灵世界和思想水准。除此之外,维摩诘图像作为佛教艺术的一部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佛教文化的互动与融合。维摩诘图像的文化交融特性,实际上体现出关陇地方文化对外来文化的接受、适应与创新。图像的创作者、赞助者(可能是地方的贵族或寺庙),以及观众在这个过程中共同参与了文化的构建。这样的论述,不仅正确阐释了维摩诘图像的文化内涵,也为我们审视中国文化提供了一个新的、有趣的视角。

再次,是尝试了图像学研究的新方法。


近十多年来,随着地下考古发掘成果的不断涌现及整理研究的拓展,“图像史料、图像史学已成为学术热点问题,考古学、历史学、美术史学都不同程度的厕身其间。图像史料的学术价值是非常突出的,文字史料是不能替代的……对人类历史而言,图像资料比文字资料更可靠”。图像是古代美术史研究中鲜活、可靠的第一手文献资料,已经成为中国古代美术史研究的突破点和学术增长点之一。王一潮通过长期的田野调查,对关陇地区维摩诘图像的缘起、遗存、演变类型与组合形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讨,深入分析了图像所反映的社会背景与历史意义,既确保了研究的严谨性,也揭示了维摩诘图像背后甚为复杂的文化内涵。这种跨学科的综合视角,是一种新的尝试,不仅提升了研究的学术高度,也为学术界探索维摩诘图像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意义,提供了新的思路。

北朝关陇地区维摩诘图像数量庞大,内涵丰富,审美价值独特,是佛教中国化进程中的生动个案。《维摩诘图像研究》一书的出版,是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成果。该书基础文献扎实、结论新颖圆通,具有填补目前该领域空白的学术意义。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建立在大量田野调查、艰苦思考基础上的,体现了王一潮一贯的实学功夫。王一潮做人踏实诚恳,于画艺勤奋砥砺,于学术笔耕不辍,学术、画理相得益彰,故能臻此妙境。期待他在未来有更多、更好的学术著作问世。

书名:《丝绸之路交融下的关陇地区北朝维摩诘图像演变研究》

作者:王一潮 著

出版: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责任编辑:胡晓宜
编辑:刘蕾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新天水讯”的稿件,均为天水日报社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天水”,并保留“新天水”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新天水客户端(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