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网络中国节·春节】秦安灯谜:千门如昼嬉笑游

来源: 新天水2025-02-08 11:22:51

【网络中国节·春节】秦安灯谜:千门如昼嬉笑游

来源: 新天水2025-02-08 11:22:51

“羲里娲乡”秦安,因着大地湾、仰韶、马家窑、齐家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曙光映照,县域内文化繁盛,文脉厚重。明朝状元康海曾语,秦安“贤人君子之生,代不绝人”。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之一的灯谜,自然也就与这片古老的大地共融同长。

□新天水记者 何喜田

灯谜,又称文虎、打虎,因此猜谜者,也叫射手。作为中国独有的一种民俗文娱活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隐语”“瘦辞”。到了三国时期,猜谜盛行。在宋代,正式出现灯谜。所谓灯谜,就是写在彩灯上面的谜语。明代以来,秦安灯谜因着邑人进士胡缵宗的参与、影响,在县城逐渐推广。由此,每年端午、中秋、元宵等中国传统节日,文人雅士出谜互猜,竞文斗智,留下了一个个感人不已的世情故事。


如果说灯谜是一条川流不息的河,那么秦安灯谜中的民间谜和文义谜两大种类就是这条河上潮起潮落的码头。民间谜,秦安人俗称“mao谜”,就是用通俗易懂的口语化语言、顺口溜或民歌等形式来制、射的一种谜语。如谜底“千根线,万根线,落在水里都不见(两字口语:下雨)”“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烹饪术语:红烧)”,类似这样的谜语,张口即来,却又极具生活气息。文义谜,也称灯谜,属文人书面创作,在上层社会和雅士中流传、竞猜。如“平日街中乱摆放(秦安地名:旱坪)”“御瓷之乡景德镇(秦安地名:王窑)”“中华宝岛,无人不晓(古官职二:同知 道台)”。

民国时期,随着新学的兴起,秦安灯谜的题材由“四书五经”逐渐扩大到诗词、新人物、单字、曲牌名、西厢句、中西药名、汤剂等。到了20世纪30年代初,又出现数学、天文、地理等名词入谜。数百年来,秦安灯谜就这样看似随意,实则考究地在小城的大小巷口、关口、广场飘然悬立,描摹着风物世事,针砭着善恶丑美。

秦安灯谜,一般由谜面、谜目、谜底三个部分组成。谜面就是供猜射者作答的题目,也叫谜题;谜目,指灯谜所要猜射事物的范围;谜底就是答案。多年来,随着文化大融合,秦安灯谜取“南宗”“海派”之长,却始终保持着鲜明的地域特色,所以既有慷慨、激昂之气,也含“海棠滴石,斑斑粉彩”之韵。

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秦安灯谜的猜制取材于俗世风物,也还原于俗世风物。会意法、象形法、增损离合法、别解法、排除法、综合法、组字法、拟人法等,让秦安灯谜的制、射浓淡相宜,刻骨铭心。但无论是哪种方法,大都暗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脉络与技法,虽不出左右,却守正创新。如“若失宝玉宠,袭人无所依(打一字:龙)”“待到东风起,千帆一时发(彩票用语:即刮即开)”。

当时间的屏幕繁复变幻,当灯谜因时破石而出,我们看到了一大批文人、书家、义士、好家,如安维峻、巨国桂,如胡洁清、成健伯、冯良辅、蔡景文、韩永禄,如王少鹏、安润泽、桑小平等,他们以家庭、师生、朋友等方式的接续传承,也看到了他们为挖掘、整理、传承和发展秦安灯谜的付出。如此,才有了秦安灯谜今天完整的传承体系,也才有了在市、省、全国无与伦比的影响力。

王少鹏,自幼喜爱灯谜,师承冯良辅、蔡景文,现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曾获“中华灯谜百强”“西北地区优秀灯谜艺术家”“谜状元”“中国灯谜王”等美誉,入选中华灯谜名人堂。

在王少鹏看来,秦安灯谜兼收并蓄、和而不同。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秦安灯谜在内容上有着深刻的思想性。经过长期发展,秦安灯谜紧扣时代脉搏,应时顺势,创作出了大量与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廉政教育、精准扶贫等相融相合,且具有鲜明特征的灯谜作品。如他创作的“乡村四月闲人少(股票用语:庄家做多)”“提拔须过廉政关(3字上海口语:拎得清)”“把好权利关、美色关、金钱关(安全生产语:三不放过)”,既有时代意义,又有创新意识,先后获得了全国报刊灯谜双十佳、中央电视台《中国谜语大会》第二季征谜二等奖、第三届湖南灯谜节“安全生产杯”全国灯谜创作大赛第一名等荣誉。

秦安灯谜,就像散落在大街小巷的石井、木雕、窗花、小曲,饱经沧桑而又玲珑秀丽,寓教于乐的同时,也弘扬了正能量。在形式上,极富多样性,既有传统的展猜、擂台赛、电控抢答、挂谜讲解,也有网络谜会、交流研讨会、灯谜进校园、商家推广。在艺术上,秦安灯谜有着丰富的独创性,能充分应用汉字“音”“形”“义”的变化,对诗、文、句原有意境巧妙置换,从而产生引人入胜的奇异效果,彰显着鲜明的艺术个性。如“天有王母蟠桃,地有秦安蜜桃(《当兵的人》歌词二句:说不一样,其实也一样)”“小时四条腿,长大两条腿,老了三条腿(五字称谓:形象代言人)”“娲乡赞美诗(电影名:《秦颂》)”。

现如今,秦安灯谜早已从秦安县城老人及民间文化人的口口相传,兼文人雅士的悬谜挂猜,发展到县城周边的西川、刘坪、叶堡、郭嘉等乡镇,并逐步向全县范围传播、推广。也正因如此,因着本地风物、口语、俗语的入谜,也因着众多射手在国内大赛中的脱颖而出,秦安灯谜强烈的认同感、鲜明的地域特征更加凸显,已成为一张响亮的文化品牌。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猜谜的日子里,县城广场、凤山之巅、文化馆内、孔庙大殿外,人影瞳瞳,“灯山”杳杳,“字虎”高悬。从飘飘的彩纸上,从悬挂的线绳上,从一张张灿烂的笑脸上,我们看到的是秦安灯谜的如水灵动,如天高远。耕耘、创造、喜悦,这样的秦安灯谜,不正像生长在泥土里的庄稼吗?茂密繁盛,盎然挺立。

作为西北五省区唯一的谜语类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秦安灯谜在百年的传承、发展中积累了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1988年秦安县灯谜协会成立后,积极开展活动,除承办县上的灯谜活动外,还组队参加了许多全国性的谜事活动,多次获得大奖。近年来,随着QQ、微信、博客、微博、公众号等新媒体的发展,谜人们与时俱进,利用现代网络形式开展灯谜活动,受众达十余万人。

如此,秦安灯谜在潮起潮涌中,踏浪而行,它已不仅仅局限于节日娱乐,更成为一项益智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项目。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从一个节日到另一个节日,带着属于自己的文脉与灵性,穿越、抵达,启迪着民众智慧、增长了民众知识、服务于人民大众。

“望千门如昼,嬉笑游冶,钿车罗帕”,这是北宋词人周邦彦在《解语花·上元》里描摹京城元宵的盛况。如今,千年已过,从岁月深处走来的秦安灯谜,无疑已是秦安最灿烂的风花雪月,也是秦安最雅致的沧海桑田,更是智慧的秦安人民对中国民间文化的最好致敬和表达。

责任编辑:
编辑: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新天水讯”的稿件,均为天水日报社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天水”,并保留“新天水”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新天水客户端(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