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网络中国节·春节】散文|正月的礼当

来源: 新天水2025-02-08 10:18:04

【网络中国节·春节】散文|正月的礼当

来源: 新天水2025-02-08 10:18:04

□王选

在老家西秦岭一带,把礼品叫礼当。逢年过节走亲戚,总要提着礼当,即便平时,也不会空手而去。提着礼当,自己踏实,亲戚欢喜。礼当不论何物,都是心意和祝福的象征。中国人向来重礼,礼当便是礼的一种载体。



正月初一开始,老家开始走亲戚,直到十五,再晚点,能走到二月二。过了二月二,春意浓,春风起,草木萌芽,泥土濡湿。人们下地忙活,或外出务工,开始一年的生计。

小时候,最爱走亲戚,舅婆家、舅舅家、姑婆家、姑姑家等,去了不仅能和表兄弟玩耍,还可挣来一块、两块压岁钱。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时,走亲戚,礼当基本都是油饼。腊月底,母亲围着案板,把发酵好的面擀成圆饼,中间或掏出一圆孔,或用刀划两道。锅里胡麻油翻滚,面饼入油锅,得轻巧些放,以防油溅。很快,面饼焦黄、鼓胀,两面翻转,煎至金黄。夹出来,放入盆中,控油。刚煎出的油饼,真香。母亲一丝不苟煎着,大小,生熟,酥脆与否,盐多盐少,都得悉心掌握。因为正月走亲戚,油饼要进百家门,作为礼当,经受亲戚们品评的,可不敢疏忽。油饼煎好,满满一大盆,放进厢房。走亲戚时,取出四个,不能少,四是吉数。当然可以多,比如六个。不过四个油饼已是惯例。用报纸仔细包成正方形,麻绳一绑,装入包里。走几家 亲戚,拿几份油饼。一切就绪,清早吃过干粮,一个家族,老老少少约在一起,提着包,踏着雪,沿山路一步步走亲戚去了。脚下的雪,咯吱咯吱响,远处,有灰兔子翘着尾巴闪过地埂。

有些油饼,在亲戚家,会被吃掉,人们边吃油饼,边评说着煎油饼的人的手艺,也会念叨着那家人,他们的平安,他们的艰辛。有些油饼,被亲戚提到了另外的亲戚家,另外的亲戚又提到了另外的亲戚家。它就这么流传着,也不知最终去了谁家。甚至转了一大圈,又回到自家的也有。到最后,油饼上那层焦皮已被蹭光,只留下四个干饼子了,提起来哐当响。得开水泡了,才能咬动。

后来,日子有所宽裕。走亲戚,不再是油饼,开始时兴饼干、罐头。腊月里赶集,除了给先人的香蜡纸票,给孩子的衣帽鞭炮,给一家人的蔬菜豆腐,给亲戚的礼当是不能落下的。因为过年,集上商店关门,买啥都没。我们家每年正月要走的亲戚有十来家。父亲背着化肥袋,买了八九包饼干、三四瓶罐头。每包饼干两块五,每瓶罐头四块。买好,装进袋子,鼓鼓囊囊,背着。我跟在后面,提着对联、新衣裳等,牵着父亲的后衣襟,生怕被挤丢了,挤丢了,那可咋办?买回去的饼干罐头,放进柜子。我们偶尔瞅瞅,也馋,只能咽咽唾沫,是不能吃的。饼干是塑料包装,有方形,也有圆形,一排排,装得很满。罐头多是圆柱形,有梨罐头、橘子罐头两种。

正月走亲戚,一家一包饼干。至亲的,则是罐头。那时走亲戚,有了自行车,大人们骑车,我们背着礼当,坐在后座。迎着风,沿山而行,脸被吹成了红二团。罐头到亲戚家,大多被吃掉,毕竟金贵。一来孩子们馋,天天嚷着吃。二来家里老人,就想喝一口罐头水。罐头水,凉,甜。到晚上,打开罐头,一家人分而食之,其乐融融。即便仅是吃了一瓣橘子,尝了一口水,心头和炕头一样,也是热乎乎的。饼干则和油饼一样,在亲戚们中间流转着。到了二月份,不再走亲戚,孩子们才能打开。打开后,按人数平分,若分不匀,免不了互相打骂起来,被大人看见呵斥一番,才算了事。然后,抹着眼泪鼻涕,蹲在墙角,晒着太阳,仔仔细细吃着,还得慢慢地,生怕很快吃完了,看着别人的眼馋。

恭贺新春


年后,我们家的饼干罐头会被母亲收到炕柜。我们每天谋着要吃,却又不敢下手,实在忍不住,想了主意,先试探母亲。妹妹喊:“妈,选选把饼干撕开了。”母亲在外填炕,说:“不要吃,我留着看村里生病的人。”我喊:“妈,已经撕开了。”母亲一听,颇是无奈,便说:“撕开了还能咋,吃吧。”我们窃喜着,悄悄翻出饼干,撕开包装,开始“分赃”。有些饼干过期了,有股怪味。那时年幼,不懂什么保质期,过期了,也会吃掉,舍不得扔。

再后来,进入2000年,人们走亲戚,流行面包。也是腊月从集上买,一家一包。那时候走亲戚,有了摩托,不再靠腿。路上,摩托车呜呜叫着,呼啸来往。车座上的人,背着包,包里塞满面包。物质开始充裕,面包作为礼当,已对孩子们没有太大诱惑。曾经的孩子,业已长大。那些旧年的亲戚,有些衰老了,不能再出远门,有些已去世,成为一抔疼痛的思念。新的孩子出生了,长大了,他们续接着亲情和传统,在正月的西秦岭穿梭着。

2010年后,日子好过了许多。腊月的油饼还会煎,但不再提着走亲戚。礼当也由十元左右一份的面包,换成了二三十元的八宝粥。

如今,日子富足,物资充裕。走亲戚的礼当,已悄然间变成了牛奶和酒。一箱牛奶五六十块,一瓶酒七八十块。和以前的饼干罐头比,差别很大,但是那份情意却并未因时间或价钱而发生变化。还是腊月,到集上买好酒,放到同村人的私家车上,拉回家。也有从城里回乡过年的,在超市买好,带回村里。牛奶不好拿,等走亲戚时,顺路买。以前走山路,现在各村通了水泥路,五米宽,排水渠、指示牌、防护栏等,一应俱全。水泥路宽阔平坦,村村相连。堂弟们买了私家车,走亲戚前天晚上微信约好,一早,把酒装进后备箱,进车,出发。到公路边,有商店一直开着,买了牛奶,放进后备箱。曾经要走一两个小时的山路,开着车,仅要二十分钟,很是便捷。公路上,车来车往,已是稀松平常之物。

牛奶和白酒,以前是鲜能见到,甚至想都不敢想的东西,如今已作为礼当,不再是稀罕之物,进入寻常百姓之家。人们也知道了保质期,牛奶会及时喝掉。酒呢,自然越陈越好。来了待客,或自个儿抿两盅,喝不完的,放下,以后再喝。

小时候,我都是跟着大人去走亲戚。即便步行十里山路,走得脚板发烫,但也是满心欢喜。特别是一路摸索着衣兜里的五六块压岁钱,思谋着是买泡泡糖吃、是交给大人保存,还是开学了买个新文具盒。到最后,那钱,也被捏出了汗。现在,我已过而立之年,堂弟们也二十好几,家中担子已顺手从父辈手中接过,走亲戚也成了我们分内之事。临走前,父母自会安顿一番,让问亲戚们好,让把牛奶早点喝掉,让草发芽了来家里游转等等。到了亲戚家,放好礼当,磕头烧香,问安问好,爬上炕,盘腿而坐,和老人们拉拉家常,说说往事。我们已不再拿压岁钱,而是给亲戚家的小孩给钱。以前是五十,现在多是一百。孩子们拿着钱,欢喜极了,真像我们小时候。


以后,我的孩子大些了,我该领着她,带上礼当,去走亲戚。如此,一代人,又一代人,辈辈沿袭相传下去,如同河流一般,旖旎而去,永不枯竭。

我不知道以后随着社会发展,礼当又会由牛奶和白酒变成什么,但我知道,从油饼,到饼干罐头,到面包,再到如今的牛奶白酒,从小小的礼当变迁中,可以看见一个发展的中国,一个前进的中国,一个温情依旧的中国。一份礼当,是一个念想、一个祝福,也是一个时代的见证和注解。我也知道,无论时光如何刷新,无论手中所提的礼当如何变化,我们对这片土地,对土地上的亲人,对亲人们千百年所遵循的习俗,对习俗里蕴含的中国道德和中国情感,是永远深沉且不会改变的。

01
恭贺新春
责任编辑:胡晓宜
编辑:刘 蕾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新天水讯”的稿件,均为天水日报社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天水”,并保留“新天水”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新天水客户端(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