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志|天水古城格局
地理志|天水古城格局
□ 熊奇录
一个地方总有一个地方的地域特色,说到重庆,山即是城,城即是山;四方周正、八水绕城,又成了西安的城市特色……对天水而言,它的古城特色是十分明显的,“两山夹峙、一水中流”是古城的自然环境特色;“五城相连、轴线贯穿”是古城的城制格局特色;牌坊、门楼、四合院、古树、名泉构成了古城的风貌特色。
天水,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主体在秦州旧城区,即位于藉河以北的阶地。藉河河谷呈东西带状延伸,南北两山分峙南北,呈现出“两山夹峙、一水中流”的自然环境格局,对古城形态产生巨大的影响,成为城市物质环境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城与藉河之间在历史上为河滩低地,分布有官泉、水月寺、城南公园等少数建设用地,多为菜地和磨坊,呈现出典型的郊野田园风光。
据清《天水县志》记载:“秦州城墙周围长2公里,东、西、北三面有壕,城南无壕,以藉水和湖汊为屏障。同时在南北两山和河滩地带也分布了玉泉观、南郭寺等文物古迹和以北关为代表的大片古民居。
天水城制格局受地形条件影响,呈带状延伸,自东向西依次由东关城、大城、中城、西关城和伏羲城五个部分组成。干道均为东西向,并以一条主干道贯通于五城中,使五城紧密相连,巷道多为南北向。环城开城门21座,把街巷同郊区连成一个整体。
东关城位于旧城东部,即现在共和巷、进步巷以东,东桥头以西。在五城中最长,开有四门,东曰“广武”,西曰“阜财”,北曰“拱极”,西通大城。东关以民居为主,商业活动少,直至20世纪30年代仍有大片农业用地,有万寿宫、天主堂等著名古建筑。目前东关经过改造建设,古城面貌与之前有所变化。
大城位于东关城西,是天水古城区的中心,有城门四座,南曰“环嶂门”,北曰“华清门”,东西两门分别与东关和中城相通,并各建有城楼一座,东曰“长安”,西曰“咸宁”,每楼东西均悬有巨匾。大城是古城官署学校集中的地区,商业也较繁荣,仅次于西关。著名建筑有文庙、陇南书院、城隍庙、瑞莲寺、南北宅子等。目前,大城仍有连片保留的古民居建筑群。
中城原为罗玉河故道,中城东西窄、南北长,辟城门3座,北名“中和门”“北极门”,南名“南祥门”(即水城门),南门外为官泉。中城在五城中最小,主要是现在中心广场周边,却是集市和手工作坊的集中地区,有些街巷便以行业来命名,如山货市、猪羊市、杂货巷等。主要古迹有南门外的官泉、红台清真寺、北关清真寺等,目前保存完好。
西关城呈西窄东宽的梯形,开有五门,东部通过新城门、衍渭门与中城相通,西以启汉门与小西关相通,东北曰“大庆门”,东南曰“阜康门”。西关是历史上商业最繁盛的地区,同时也是目前古城风貌保存较好的地区。不但拥有山陕会馆、织锦台、张育生宅、哈锐宅等众多的文物古迹,同时大量连片古民居和街巷格局也保存完好。
伏羲城又名“小西关城”,俗称“小街”,以双桥路为界,呈东西长、南北窄的长方形,主要城门为联系西关的启汉门和西部的西稍门。此外,在紧邻西关的东北和东南各有城门一座,北为“小北门”(即聚宝盆城门),南名“小南门”。伏羲城与西关均为目前古城风貌保存较好的地区,主要古迹有闻名遐迩的伏羲庙、诸多名人故居和枣园巷古巷道。
除上述五城之外,天水古城区还包括城厢部分地区,其中规模较大的为北关。北关依附于大城和西关之间,多为居民区,民居型古迹较少但批发商业繁盛,同时宗教建筑较多,主要古迹有玉泉观、泰山庙、演法寺等宗教建筑。
受地形的限制,天水古城以“五城一关”的城建格局,蜚声远近,这也成了天水古城独一无二的城建文化特色。
如果说,“五城一关”是天水古城显著的城建格局特色,那么,众多的牌坊、门楼、寺庙、四合院、古树、名泉,则成为这座城市的风貌特色,她们让天水古城血肉丰满,摇曳多姿!
天水古城区经历数千年的发展,除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城制空间格局外,同时形成了其独特的城市风貌特色:即拥有众多的牌坊、门楼、寺庙等血肉之躯,体现出文化古城巍峨壮丽、深邃含蓄的魅力和风韵。
首先看牌坊,俗称“牌楼”,是划分自然空间的标志性建筑。天水历史上,有大型牌坊20多座。
天水牌坊以木制为主,起初只有单排立柱,后来才逐步发展为四柱、六柱,是一种门洞式的建筑。具有代表性的当属伏羲庙大门前的三座牌坊,严格来讲它们属于牌楼,其中两座在20世纪50年代被拆除,现在展示在我们面前的是重修的牌楼。
历经几百年风霜雨雪的侵蚀,遭受无数次天灾的毁损,天水的牌坊逐渐减少,时至今日已所剩无几。现存有影响的只有城隍庙牌坊、南宅子牌坊。
古牌坊,倡导宣扬的是封建时期的伦理道德。作为伦理纲纪的物化建筑,担负着封建王朝的神圣使命。其宣扬的道德,取舍的“伦理”,旌表的人物,就是“德治”的措施之一。这几座牌坊,不仅凝聚着历代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而且从中也体现出各个时代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一座牌坊,一则故事;座座牌坊,汇编成一部灿烂的牌坊文化史。
门楼,多是天水古城风貌的另一特色。门楼是一栋大型建筑物的最主要甚至是整栋建筑物的通道口,是人和物进出的主要通道。在古代,人们非常重视大门的构建,因为它是整个民居的中心,其位置与造型、装饰都是非常重要的。既有安全、交通、分隔等功能,还具有风水、象征的功能。
在天水人的印象中,著名的门楼有醉白楼、织锦楼、杨家楼、葛家楼等,此外一些较大的巷道如东仓巷、重新街、关爷巷等巷道的巷口,都建有造型各异、大小不等的门楼。很可惜,这些门楼没有保存下来。但据一些老人和专家讲,这些门楼大多充分利用材料的质感和工艺特点进行艺术加工,并选择绘画、雕刻等多种艺术特点,从而达到建筑风格和美感的协调与统一。
天水古城不大,但寺庙却是鳞次栉比。道观、寺院、祠堂遍布大街小巷和南北二山,而且凡有门楼之处又几乎都有小庙,其中以重新街的土地祠香火最盛,每逢农历初一、十五,来此的人总是络绎不绝。时至今日,保存完整的有伏羲庙、玉泉观、南郭寺、瑞莲寺、演法寺、泰山庙、老君庙等。
四合院,这些凝固的建筑应该是天水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灵魂所在,一二十年前,站在天水的任何一处高地向下俯视,但见四合院灰墙黛瓦、檐接门连,岁月的印迹和沧桑尽收眼底。
天水四合院由大门、门道、垂花门、庭院、上房、左右厢房等基本元素组成,属于汉式北方传统四合院形制。其大门一般设在宅院左下角,进入大门后经过门道和小天井,穿过二门(即垂花门),才进入正院或序院,从而使得庭院幽静、安全,私密感很强。四周房屋沿边布置,而中央留出较为宽敞的中心庭院。房屋布置遵循前次后主、纵轴线为上,东西两厢为次的等级观念。总之,天水古民居在北方厚墙灰瓦、庄重敦厚的意境中,浸透着南方的秀丽、轻盈和灵巧。城内至今还保留着40余所明代居民住宅,经历多次强烈地震始终安然无恙,为国内罕见。其中著名的有南北宅子、张育生宅、冯国瑞故居等。
清乾隆进士、知州王宽在《咏秦州》一诗中写道:
带水环城雉,深隍治似舟。
沙堤防未雨,麦陇双千秋。
瓜蔓东西港,桑田下上畴。
渠成他日事,井浚玉河流。
古树森森,名泉淙淙,这是天水最耀眼的城市风貌,是古城最摄人魂魄之所在。参天古树为天水城增色,天水城因古树而厚重。天水因众多的泉水而灵秀,不竭的泉水因悠久的古城而永恒……
1、凡注有“新天水讯”的稿件,均为天水日报社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天水”,并保留“新天水”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新天水客户端(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