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中国节·春节】话说天水|追溯天水过年习俗:正月十六朝人宗爷
【网络中国节·春节】话说天水|追溯天水过年习俗:正月十六朝人宗爷
□ 辛轩
按常理来说,从腊月开始一步步推向高潮的中国农历春节,到了正月十五这天吃过元宵,赏完花灯,这年也就算过完,而一如既往的生活即将继续。然而在古城天水人们的意识中,闹完元宵还不能算是春节年节活动的落幕,只有到供奉着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伏羲的“人宗庙”(伏羲庙),朝拜了“人宗爷”,这年才算有始有终。
从古至今,正月十六朝“人宗庙”是天水由来已久的过年习俗,这也因此让天水人拥有了中国最长的年节。
相传,正月十六是伏羲的诞辰,故“羲皇故里”天水至今相沿流传有浓厚的朝“人宗爷”的习俗。据唐代史学家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记载:“太皞庖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旁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于是始创嫁娶,以俪皮为礼,结网罟以教佃渔,故曰庖牺氏。”伏羲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位居三皇之首,百王之先。作为“羲皇故里”,天水具有迄今我国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伏羲祭祀建筑群——伏羲庙,天水人也习惯于亲切地称伏羲为“人宗爷”或“伏羲爷”,并把伏羲庙称为“人宗庙”。而每年正月十六在“人宗庙”朝拜伏羲,则相沿成俗。
女娲也称“娲皇”“女娲娘娘”,因其对人类的伟大贡献,和伏羲一起被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今天的秦安县陇城镇相传为女娲出生之地,故而有“羲里娲乡”的美称。明代胡缵宗在其所著《秦安志》中云:“凉州故古今以陇为关焉,其山当陇城之北有女娲庙,庙建于汉以前。娲皇,成纪人也,故陇得而祀焉,今庙存而祀废矣。”今娲皇宫重建于1989年,宫内女娲塑像造像雄伟,雕梁画栋,飞檐翘角,彩气韶光,馨声悠悠。每年正月十六为“女娲娘娘”庙会,届时万人来朝,规模宏大。尤其是天水民间至今流传有伏羲与女娲兄妹成婚,结成第一对夫妻的传说。秦安县玉钟峡又称“显亲峡”,因女娲氏于此以俪皮为礼,正姓氏,通媒妁,以重人伦之本,而民始不渎,故曰“显亲”,女娲理所当然的成为神媒。于是,朝“女娲娘娘”时,青年男女要带上鸳鸯剪纸,东门进,西门出,以寓示“女娲为媒天为证,海枯石烂不变心”。
清代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载:“元夕妇女群游,祈免灾咎,前一人持香辟人,曰走百病。”天水的游百病习俗则在正月十六,是时游人或成群结队,或游山玩水,或逛庙会,因此时年味犹存而春回大地,人们心情舒畅、扬眉吐气,自然会消灾解病,故曰“游百病”。据传,旧时天水游百病习俗中要游城墙,而天水旧时五城相连,即游遍五城。待天未明时,还要摸城门钉、过桥等,谓之可消除病痛。
1、凡注有“新天水讯”的稿件,均为天水日报社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天水”,并保留“新天水”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新天水客户端(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